一位英语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集锦

导入→阅读→写作→语法→词汇→听力→作业→设计与组织……这些课堂活动的基本环节的重要阐述与心得,北京四中著名英语特级教师李俊和老师倾囊相授,娓娓道来。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序幕若能让学生好奇或思考,正剧基本就会成功。一节课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活动意义非凡。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入课。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形成师生的共鸣。好的导入的特点是结合本课教学重点,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以下是在英语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1、展示图片
在讲到 pollution 一课时,向同学出示一张家乡附近河流严重污染的照片,然后再开始讨论关于污染的话题。如课本中有合适的图片,展示课本的图片也可以。
2、以形体语言说话
教师本节课主要讨论看医生治病的主题。她一进教室,没有说话,而是紧皱眉头,做头疼痛苦状。于是学生发问,What’s the trouble? 教师接着告诉学生自己的病痛,并引导学生练习如何问候,如何就医等用语。
3、放录像片
在学习 earthquake 一课时,放一段日本和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记录片,引起学生对地震问题的思考。
跟同学述说自己身体发胖的苦恼,而后让同学出主意今后吃什么可以减肥。学生们立刻说出众多的健康食品,教师则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的内容。上课举例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举例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教师,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生活。
11、随机应变,临时确定
有位教师要讲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这个句型,并准备了一篇故事作为导入。但他一进课堂,就发现有个学生因头疼而趴在桌上,他立刻走到那位学生跟前,把上课的第一句话改为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此问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关心,还结合具体的情景恰当地引入了要学的句型。
我听过很多阅读课,比较流行的上法大概有以下八个步骤:
  
1、导入,可用图片,录像或文字
 
可以问几个引导性问题或说明个别词汇。注意结合教材,联系本班实际,使学生迅速入课。有的班学生水平不高,也可以搞词汇提示。
 
2、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5-10 分钟
 
3、阅读完即问一个涉及整体理解的问题
 
如 What is the text about? 也有的是做段落大意配对。总之,训练概括。
4、合上书听课文录音
 
听力太差的班也可以边看边听。
5、细节理解
 
通过几个练习,考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练习形式有正误判断,填空,英英配对,表格,思维导图,口头问答等。以往教师详细分析课文细节的情景,很少见到了。
6、教师讲解
 
一般表演性质的阅读课就没有这个环节了,其实它有必要。教师可讲个别词汇用法,分析个别难句,点出语言精彩之处或从内容上给予指导。
7、扩展训练
 
可分两类,一类容易,分组讨论,就课文内容聊家常。如学习保护动物一文,就议论自家的猫或狗。另一类,较难,思维扩展训练。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推理批判创新。
8、展示
 
各组派代表上台说明小组讨论情况。
以上八个步骤并非是固定的,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经常有所取舍变动。不过,对青年教师来说,掌握这八个步骤还是必要的。
其实阅读课的关键要看你的目的是精读还是泛读,也要看学生英语水平。
对课外阅读不但要有规定,还要注意调动积极性。不喜欢就不能坚持。而能让学生坚持阅读的老师是最明智的老师。
9、教师应是热爱阅读的样板
宁肯少看会儿手机,把课件做得简单些,粗糙些,也要坚持读英语。
10、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要坚持感知比告知重要,操练比讲解重要,实践比理论重要。至于上课用什么形式,没有固定的适合一切班级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学定法,我有我法。
前些天,我听了一节写作公开课。老师的口语很棒,课件制作也很精美,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分组讨论、学生当小老师等流行的教学形式。但是,个人认为在最主要的问题上,即写作课要以写为主这个问题上,老师做得并不好。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安排。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习写信,向外国朋友介绍北京。这位老师先介绍了英语书信写作的几个要素,如开头、结尾等,接着罗列了一些书信用语,介绍得很全面。这两部分占用了15分钟的时间。然后,这位老师又用 5 分钟的时间,借助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北京的几处名胜古迹。等讲解展示结束后,老师就让学生们用 5-6 分钟写信,紧接着又开始讲评学生的作文。
这位老师先在投影上呈现两篇学生作文,然后从语法、措辞、句型和内容要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老师分析得井井有条,有理有据,幽默风趣,然而讲解的时间过长,快到下课时才说完。最后老师又布置了让学生再写一篇的任务,但下课铃声响了,只好让学生改到课后写了。但即使学生在这节课上写完了第二封信,写作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也就十几分钟,这样的教学设计个人认为是不合适的。
写作的能力是写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老师在写作课上,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写,用少量的时间讲解,甚至可以一上课就布置写作要求,让学生动手去写。写完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解释一下该用什么句型,要避免哪些错误等。然后学生再写,写完后老师再用几分钟来说明,接着又写。这样,一节课学生可以写四五篇短文。假以时日,学生的笔头功夫肯定会有切实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