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英语课堂,以“阅读圈”模式为框架,生动的文学阅读让同学们体验英语阅读的乐趣。走出教室,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市三学子提供了语言实践和文化交流的舞台。生活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让市三学子的外语学习变得有趣而多彩。
上课铃响起,市三女中里一堂报刊阅读课即将开始。高一年级的学生小严格外兴奋,这是她一周里最期待的英语课程。
以《中学生英语报》为阅读文本,同学们采用literature circle“阅读圈”的模式,四人一组从词汇、语法、内容等多维度解读文本,分角色交流对同一语篇的不同见解。而在课前,他们已经确定好组内的角色分工,并根据角色任务完成了“任务单”。

与老师同学们的共读下,有难度的语篇被逐一拆解,英语文学的魅力在深入浅出的解读中散发出来,小严开始体会到英语阅读的乐趣。“初中时,我以为英语学习就是应试刷题,大部分的英语阅读都来自于课本,也不知道怎样进行科学阅读。”但现在,全新的课程体验打开了她英语学习的“另外一扇窗”。“原来英语阅读也能这么有趣!”小严感叹。
“阅读能力的提升在于积累,‘阅读圈’的模式则是为学生提供了可供攀爬的支架,辅助学生外语阅读,更便捷、生动地进行阅读积累。”市三女中外语组组长丁燕婷介绍道。

为了不让知识“雁过无痕”,学校还在期末考试中专门开辟一块报刊阅读的考核板块,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时间里,数字平台上的英语小说自主阅读也在持续进行,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坚持每天阅读打卡,并以音频、海报等形式展现所思所想。
“以知识能力和思维品质为指向,英语教学没有停留在为考试而进行的阅读,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丁燕婷说道。
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收获显著。在为期两年的英语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开始主动地寻找课外阅读文本,阅读兴趣不断增长。英语阅读的学习,成为学生们眼中一场拨开迷雾、探索未知、拓宽视野的趣味旅程。
走出书面的文学阅读,语言习得还指向国际化文化传播的更高层次。在市三女中,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市三学子提供了语言实践和文化交流的舞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市三女中陆续与9个国家与地区的16所学校结交了友好交流关系。每年,市三学子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与他们交流校园生活,开展文化活动。同时,许多市三学子也走出国门,参与校际互访、艺术科技论坛、多边课题研讨、学生领导力培养、一年期互换生交流等多种国际交流项目,从中锻炼自身胆量、体验他国文化、邂逅异域风情、收获国际友谊。与此同时,学校的AI外交官多语实验室也为同学们在国际会议中解决沟通问题和语言障碍。
校园里,市三女中外语组致力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校本拓展教学“文化之旅”“科技之旅”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市三英语阅读教学特色及阅读教学模式;“双新”背景下,“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也为市三女中的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源泉。此外,学校国际融合微课程的整合也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法语、日语等拓展型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积累多语教学经验。
生活化、立体化的语言学习,带来一次次生动的多元文化之旅,让市三学子积淀深厚的文学阅读素养,也提升着跨文化交际与民族文化传播的能力。